以庭院经济激活文旅新势能,信阳山水间正绽放别样光彩:136座特色小院如珍珠散落,蓬勃活力带动下,周边群众捧起家门口的“金饭碗”,带动直接就业岗位近3万个,人均年增收超2.1万元。一幅文化味醇厚、烟火气升腾、体验感鲜活的文旅新图景,见证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生动转化。
这样的转化,是“信阳小院”交出的振兴答卷。
答卷背后有主理人刘存的一份力。这个16岁就从家乡离开、外出闯荡的80后,如今回归家乡浉河区柳林乡甘冲村,开了一家名为“松林苑”的小院,完成了他从家乡“出走”到“归来”的人生闭环。
甘冲村曾经石场林立、钻头轰鸣、尘土飞扬,因为开采石矿,村庄水体、空气、土地持续污染恶化。站在矿湖边,刘存看到的不是满目疮痍,而是山水重生的可能性。
2019年,刘存带着对家乡的赤子之心,将生态修复的图纸铺展在矿湖上,将矿湖化作锦鲤游弋的生态鱼塘,陡峭的荒坡则依势建起餐饮民宿,竹编灯罩透出的暖光,照亮了甘冲村的发展之路。
“矿坑,以前是伤痕,现在是风景。”刘存的一席话触动人心,从航拍角度观看,如今的矿湖就像两颗蓝色的宝石。“下一步,将开发农耕体验项目,种植蓝莓、黄桃、石榴以及各类本土果蔬,预计可同时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养殖增收。”
如今,漫步松林苑,栈道蜿蜒入画,登山步道串起二十四节气景观亭,老照片与新设施共同讲述着山乡蝶变的故事。甘冲村党支部书记胡连志翻着账本感慨:“小刘带回来的不仅仅是投资,更是把绿水青山变现的密码。”
家住松林苑附近的胡奶奶摇晃着手里的草编,高兴地说:“一到周末,我就来这附近卖点气球、手工编制的小玩具,一天下来也挣不少钱。”
方寸之地亦有文章可做。像松林苑这样的小院,正成为信阳以文旅促振兴的新名片。相关数据显示,全市共闲置宅基地12万余处、3万余亩,其中空闲废弃宅基地7万余处、2万余亩,亟须变现盘活。
“信阳小院”的走红为农村闲置资产变现盘活找到了新路子。放眼望去,那些曾因人口外流而沉寂的老屋荒院,如今正以另一种姿态苏醒——
藏于深山的小院,从见山咖啡到小满耕读书屋,从旭苒小院到松林苑,在茶山云雾间若隐若现,于乡野阡陌中悄然绽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而在繁华街巷,半隐小院、梧桐小院、逢椿茶食等小院,漂亮的花和小姐姐各占一半。有游客笑言:“在信阳,转角遇到的不是便利店,而是一院子美好的春天。”
当沉睡的土地被创意唤醒,星罗棋布的“信阳小院”如同毛细血管般滋养着乡村肌体。
“要让都市人住下来,吃田里菜、喝工夫茶,过段‘潮式慢生活’。”刘存期待有更多人参与进来,进一步结合民宿、餐饮等多种业态丰富乡村发展结构,以环境为核、业态做链,形成信阳文旅发展的“流量密码”。
而这项工作,信阳也正在探索。不久前,由我市申报的“解密‘信阳小院’,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成功入选“城乡旅游目的地融合发展”六大标杆案例,成为全国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实践的典范。
其中,“信阳小院”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差异化、在地化为核心,通过盘活乡村闲置空间资源,以“小切口”撬动“大振兴”,创新构建“小院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院院不同、各美其美”的特色文旅场景,串联起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民生富足的发展链条,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振兴之路。
目前,“信阳小院”模式已在当地多个城乡落地,带动民宿集群、非遗工坊、田园综合体等业态蓬勃发展,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仅是写在文件里的愿景,更是涌动在信阳山水间的春潮。“信阳小院”的振兴实践里,最好的经验就是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