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采茶工已挎着小竹篓穿行于云雾缭绕的茶园,指尖轻捻嫩芽,摘下春天的希望。这片叶子,从商周时期野生茶树的根脉中萌发,历经唐宋的贡茶荣光、明清的工艺淬炼,最终在20世纪初的万国博览会上惊艳世界……一缕茶香越千年,已化身为豫南大地的文化魂魄。
从树上到茶杯,从树叶到茶叶,这是匠心与自然的对话。信阳毛尖的炒制,需经摊晾、生锅杀青、熟锅理条、三烘三焙等十余道工序。生锅高温杀青,茶芽在竹帚翻飞中褪去青涩;熟锅以大把揉捻,赋予其“细圆光直”的筋骨;三次炭火烘焙,则锁住氨基酸的鲜灵,让茶汤“香高味浓,汤色清绿”。老茶工常说:“七分采,三分炒。”手工炒制时抓条甩条的力道,恰似太极推手,将山岚云雾的灵气揉入叶脉。正是独特的炒制技艺,信阳毛尖才有了“雨前采得三春露,味同仙翁石上泉”的别致风味。
过去,种植信阳毛尖只能让茶农养家糊口;今天,信阳毛尖品牌价值已突破80亿元,带动120万茶农增收,茶旅融合更让“五云两潭一寨”的茶山成为生态文旅的金字招牌。从唐代贡茶到现代地理标志产品,从竹篓背茶到跨境电商,如今,这缕茶香已飘向海内外市场,让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