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是大地的“粮仓”,也是农民的“饭碗”。羊山新区创新“四轮驱动”模式,为耕地保护装上了“加速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24年新增耕地613.58亩,超额30%完成生态廊道整治任务,完成1500个"非粮化"图斑整治,恢复耕地848亩,建成1个永久基本农田智能监管平台。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以创新实践绘就耕地保护新图景。
“顶格推进”:耕地保护有了“最强战队”
羊山新区“顶格推进”耕地保护工作,成立了由管委会主要领导挂帅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年召开7次专题会议,下发37份《耕地保护工作提示函》和21份《情况通报》,形成了三级联动机制。制度的搭建为耕地保护装上了“导航仪”,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精准落地!
“一制两网三化”:农田有了“贴身保镖”
羊山新区以“田长制”为核心,构建了“网格化巡查+智能化监测”的双网体系,打造了“日常管理精细化、问题处置规范化、耕地恢复标准化”的管护链条,通过“以图管地、以牌定界、依法处理、公众参与”的模式,完成了1500个“非粮化”图斑整治,恢复耕地848亩,还建成了一个永久基本农田智能监管平台,为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随时监控、随时处理,农田保护再无死角!
“三位一体”:荒地变“金地”
羊山新区探索出“土地整理+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的综合治理模式,让耕地保护和乡村振兴“手牵手”。在生态廊道整治中,新区引入土壤改良技术,121亩恢复耕地的地力提升了整整两个等级!不仅如此,新区还打造了“耕地恢复示范区”,新增耕地亩均产值提升了40%。曾经的荒地如今成了“金地”,既守住了粮食安全,又让乡村振兴有了新样板!
“空天地人”:耕地保护的“天罗地网”
为了守护每一寸耕地,羊山新区整合了卫星遥感监测、天眼监控系统、无人机巡查和网格员队伍,建立了“卫片监测+网格巡查+日常监控”的立体监管体系。这套“天罗地网”提前发现并制止了17起违法用地苗头,实现新增违法用地“零增长”,历史遗留问题整改率达98.6%。就像给耕地披上了一层“防护罩”,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站在羊山新区的田埂上,绿色的麦浪正与蓝天白云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这片曾经被碎石荒坡割裂的土地,如今正“生长”出希望——从智能监管平台的电子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到田间地头竖起的“田长公示牌”;从土壤改良技术催生的肥沃黑土,到无人机巡航时惊起的白鹭群,耕地保护的“羊山密码”正在每一寸复苏的田野中生根发芽。
当夜幕降临,智能监管中心的灯光与田间地头的太阳能监测桩交相辉映,编织出一张守护粮食安全的“星河网”。这种将“米袋子”装进“数字舱”的大胆构想,正在把传统农耕文明与未来科技浪漫地缝合在一起。此刻,羊山新区的探索已不止于守住耕地红线,而是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能孕育希望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