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 社会福利 > 儿童信息

信阳市教育体育局 2024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报告

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xinyang.gov.cn 时间:2024-12-31 来源:市教育体育局

一、妥善保障所有适龄少年儿童接受教育权利

1.完善招生政策,确保应入尽入。市教育体育局印发《信阳市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入学“一件事”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并及时公布咨询电话、解答教育政策、回应家长关切,政策保障留守、困境等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就便入学。

2.优化入学流程,扫除入学障碍。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全面清理取消学前教育经历、计划生育证明、超过正常入学年龄证明等非必要材料,真正实现证明材料最简化。首次打破多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线上报名“一网通办”,成为全省教育入学“一件事”四个试点之一。并延伸服务链条,在各小学报名点设置报名点、咨询处,安排工作人员为家长答疑解惑。

3.关注特殊群体,促进健康成长。逐一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安置工作,坚持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落实“一人一案、分类施教”。根据残疾人专家委员会鉴定情况,妥善安置残疾少年儿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校就读、送教上门等,保障所有具备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二、深入落实控辍保学常态化工作机制

1.完善摸底核查机制。开展2024年“元旦”假期返校排查,春季学期开学检查,中考未报名情况,涉案疑似辍学人员排查,秋季学期开学排查,小学毕业学籍未录取6次排查,及时掌握学生去向和身心状况,严防学生“名在人不在”脱离学校教育与管理,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受教育权利。

2.健全登记报告制度。制定《信阳市县(区)控辍保学工作流程》,按照排查、劝返、销号的“三步走”流程,逐项明确何时劝返、如何劝返、和谁劝返、劝不回来等问题。按照“13510”工作机制,加强学生考勤管理、去向追踪,强化日常动态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核实缺勤学生情况,及时消除辍学思想苗头和安全风险隐患。与政法、公安部门强化协同联动,实行三部门联审上报制度。

3.提升劝返工作实效。对发现有厌学倾向、辍学苗头的留守和困境儿童,“一人一案”制定劝返方案,综合运用家访、谈心、学业帮扶等多种方式做好劝返复学工作。通过校内减负工作、丰富课后服务形式、优化教学方式等途径增强校园生活吸引力,让学生“不想走、留得住、学得好”,实现“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能跑”。

三、精心培育“青心之约”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1.持续加强阵地建设。市教体局依托信阳市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挂牌设立了信阳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制定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目标和市县(区)两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工作职能,着力铺就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网络。全市近千所学校均按要求配备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心理咨询室并常态化开展心育活动。

   2.重点抓实队伍建设。2024年3月,市教体局印发了《信阳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方案》,按照“全员施训,突出重点”的原则将培训分为全员性培训、班主任培训、专业教师培训,并聚焦重点任务,开展两轮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任职资格培训,为全市补充专职心理健康教师500余人,各县区均开展了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全员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3.凝心打造“心育”品牌。以“青心之约”品牌活动为依托,在全市开展了第三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并首次举办“剧动青春 悦享成长”心理情景剧展示活动,活动情况被学习强国APP、人民网、央视、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个媒体平台宣传报道。2024年,市教体局组织70余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通过面询、授课、电话咨询、网络解答等形式对青少年、家长及教师共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讲座、网络课程、线下大型公益宣传活动等,累计受益83万人次。

4.定期组织健康筛查。2024年9月至11月,我市开展 2024 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全市共测评67万人,测评率达93.2%,并健全预警干预体系,落实重点群体关爱帮扶措施,以测评报告为参考依据,建立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三个清单”及“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及时且个性化的关心与帮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