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的罗山县何家冲,雾锁远山,烟笼人家,又是一年初冬到。村头那棵古银杏树,一如90年前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那样枝繁叶茂。风起时,枝叶婆娑,沙沙声中仿佛还能听见那日树下红军战士激昂的宣言、父老乡亲相送时的叮咛……
90年前的11月16日夜,2980名红二十五军将士在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这棵银杏树下集结出发,西进甘肃,北上陕北,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九十载岁月,九十年风雨。如今,何家冲这片红色的土地,每天游客络绎不绝。到银杏树下,重走英雄部队走过的路;去何氏祠里,倾听战火硝烟中的革命故事;在红军井、红军碾,汲一瓢水、推一次磨,追寻“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和使命。
为什么出发?“去创建新的苏区、新的根据地,整理、锻炼和强固我们的力量,创造新的主力红军。”这是1934年2月12日,中共中央给鄂豫皖省委的指示。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1934年10月,濒临绝境的中央红军被迫踏上长征路时,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同样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根据地兵员枯竭,衣食极端困难,敌我兵力极端悬殊且短期内难以改变。“是继续坚持斗争还是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历史地提到了鄂豫皖省委面前。”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在《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一文中回忆。
同年11月11日召开的花山寨会议,是决定红二十五军前途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周恩来的指示,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立即长征。此时的舆论普遍认为,国共胜负已成定局,红军已是死路一条。
然而,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这支军队也始终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在那段历时约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陕西、甘肃4个省,转战近万里的艰辛历程中,英雄的红二十五军,在重兵追堵下跨越平汉铁路,转战桐柏山区,鏖战独树镇,挺进陕南开辟鄂豫陕根据地,后又西征北上,一路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强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最后,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作为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相比,红二十五军远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大渡河,但同样艰难和漫长,更创造了红军长征史上的多个“第一”和“唯一”: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被誉为“北上先锋”;唯一一支增员的红军队伍,到达陕北时,增加到3400多人;长征中唯一一支创建了根据地、发展了地方游击师的队伍,也是长征中一支最年轻的红军部队,大多数战士只有13—18岁,被称为“儿童军”“娃娃军”。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红二十五军创造出了军事史上的传奇。毛泽东曾称赞红二十五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刘华清亦曾评价:历史证明,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为我党保存了一支强有力的武装,配合了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进行,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段征程的结束,迄今已整整90年。那些战火硝烟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被载入史册,在白纸黑字间熠熠生辉,并以其跨越时空的丰富内涵为世人所铭记,成为中国革命历史坐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诠释出的“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长征精神,更是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迸发出激荡人心的磅礴力量。
长征渐渐远去,今天的何家冲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故里,到如今处处皆景、美丽宜居的灵秀之乡,红色血脉浸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行走其中,偶遇的每一位村民都能娓娓道来一段长征故事。这些红色精神的宣传员和传承者,让长征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英雄故里的儿女们在长征精神、大别山精神的引领下,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正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