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解读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气象防灾减灾等工作,建立健全分工明确、协同高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气象灾害防范机制,全面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信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现将政策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事关群众生命安危,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实施,各部门、各单位承担的气象灾害防御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原应急预案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新的要求。2020年12月1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气象灾害防御及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印发了《河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根据市政府领导批示要求,市气象局会同各有关单位结合实际,修订我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制定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河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河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运行管理办法》《河南省机构改革方案》《信阳市机构改革方案》《河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和各部门“三定”职责,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发生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暴雨、暴雪、气象干旱、寒潮、大风、高温、低温、干热风、晚霜冻、大雾、霾、冰冻(道路结冰)、雷电、冰雹等引发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因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重污染天气等灾害处置,适用其他有关应急预案规定。
凡涉及跨本市行政区域,或超出本市处置能力,或需要由省级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依据《河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处置。
四、主要内容
《预案》包括总则、组织体系、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后期处置、应急保障、预案管理、附则等8部分。《预案》明确了信阳市重大气象灾害的灾前、灾中、灾后处理程序,厘清了各部门在应急响应中的职责,对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
第一部分为总则。明确了编制目的、依据、适用范围,提出了以人为本、减少危害,预防为主、科学高效,依法防范、协调有序,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工作原则。
第二部分为组织体系。包括市级应急指挥体系、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市级应急指挥机制、各县(区)应急指挥体系、各县(区)应急指挥机制和专家组6个方面。明确了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县(市、区)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指挥部,基层单位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以及气象灾害防御专家组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三部分为监测预警。包括了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预警准备和预警知识宣传教育四部分内容。明确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的发布制度、发布内容、信息传播以及各地各有关单位接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后的预警准备。
第四部分为应急处置。包括信息报告、响应启动、响应措施、分部门响应、分灾种响应、现场处置、社会动员、信息公布及应急变更与终止8个方面。明确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按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范围,设定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4个响应等级。
第五部分为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调查评估、灾害保险、总结分析、奖励和责任五个部分。灾害发生地县(区)人民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及气象灾害的起因、性质、影响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与总结。
第六部分为应急保障。包括人力保障、资金保障、物资保障、交通保障、通信保障、培训演练宣教6个方面。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的保障措施及职责。
第七部分为预案管理。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负责本预案的编制、解释和日常管理。
第八部分为附件。包括信阳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气象灾害部门联动措施和行动2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