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阳之窗 > 豫风楚韵 > 艺术

中国绘画艺术史:五代绘画

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xinyang.gov.cn 时间:2008-12-01 来源:

  五代时,人物画的题材内容日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多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则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的一路用笔更加细劲多变,赋色也变得鲜丽起来,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一路除了超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大写意的画法。

  山水画在此时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笔墨成了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

  五代的花鸟画也出现了两大阵营,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人物画家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曾在南唐后主李煜时任画院翰林待诏。工冕服、车器、人物、仕女,多以宫廷或文人生活为题,以"用意深远"著称。其仕女画师从周昉,作风更加纤丽繁复,用笔多以"战笔"为特点。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重屏会棋图》是他的传世作品之一,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兄弟们在屏风前对弈的场面。因背景屏风上又画屏风,所以称为"重屏",该图无名款,宋元藏印均伪,但人物服饰及生活用品为五代遗制,至少可以反映周文矩画法的面貌。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摹本,该画描绘盛唐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李白、高适等人在江宁琉璃堂唱和的故事。宋徽宗误题为韩滉《文苑图》的传本其实是该画的一部分。《宫中图》一画为南宋摹本,记载说为周文矩真迹临本。

  顾闳中,江南人,南唐中主画院待诏。曾与周文矩奉后主之命潜入"多好声色,专为夜饮"的大臣韩熙载府第,目识心记,绘画以进。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画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唐末,入蜀后称为禅月大师,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其风格奇古,造型夸张,富于装饰趣味。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摹本,绘释迦的十弟子,有唐画遗风。明末著名画家陈洪绶深受其风影响。

  花鸟画家

  徐熙,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擅画花木、禽鱼、蔬果,作画多取材于田野自然物象,画法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墨迹与颜色不相隐映,传达了一种"野逸"之趣,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可惜其真迹已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竹图》被认为可以反映徐熙的风格。

  黄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曾先后供职于王蜀与孟蜀宫廷。北宋初年与儿子黄居宝、黄居寀、黄居实及弟黄惟亮等转入宋代画院。曾师从刁光胤、滕昌祐、孙位等人,取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尤工花鸟。他的取材宫苑珍禽的题材、工整细丽的画法,创造了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效果,深得宫廷贵族的喜好。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写生珍禽图》卷,描绘飞禽昆虫等20余种,刻画精细逼真。因款书"付子居宝习"而被确定为他给儿子的习画范本,也有人认为款为后添。

  北方山水画家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于唐末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他的画囊括了唐人`用笔用墨的经验,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该作品虽未经《宣和画谱》著录,但一直被认为是可以代表荆浩画风的作品。此画描写庐山一带景色,气势宏大,结构严谨,高远法与平远法并用,画法则是先以线勾轮廓,再以短条子皴其质感,复以水墨渲染。

  关仝,一作同,长安(今西安)人,活动于后梁至北宋初。早年师法荆浩,晚年笔力过之,喜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题材。他的画风,笔简景少,但气壮意长,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quot;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关山行旅图》轴写高耸峰峦,深谷云林,寺庙隐于其间,近处小桥茅店,有旅客商贾往来,富有生活气息。所画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据记载,关仝不擅人物,画中人物多求同时画家胡翼动笔。《山溪待渡图》亦绘堂堂大山之景,极具时代特点,突出了山川雄壮之气,亦北宋以前画风。

  江南山水画家

  赵幹,江宁(今南京)人,南唐后主李煜时的画院学生。擅画山水、林木、楼观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图》是他流传的唯一作品,也是南唐时代江南山水画家流传的最为可信的作品。该画描写江南渔村小雪中渔民的艰苦生活,用细笔绘树木、芦苇及树石等,小雪则以粉弹法为之。

  董源(?-962),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南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草木丰茂,秀润多姿,被人们形容为"平淡天真"。其用笔细长圆润,称"披麻皴",有时也用点描绘郁茂的丛树苔草。宋代沈括说董源的画"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现存的可以认定为董源真迹的有三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所绘山岗圆深,草丰木茂,杂树掩映,山麓则有人家张灯于树,似乎有节日之气。此画人物近于工笔重着色法,山水为小青绿,用披麻皴,山顶作矾头,已自成一家面貌。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则属另一类,水墨淡色,形体如一,都是描写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峦丘陵,风雨明晦中的平远景色,用短条子和墨点的组合描绘景物,这是董源确立的一种新的风范。还有一类为藏于美国王季迁处的《溪岸图》,今已售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后苑副使臣董源画"款,画高山峻岭景象,不突出用笔,重用墨,有推测为董源早期作品者。但此画真伪争议极大,曾于1999年末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引发一场大讨论,有专家说其为张大千伪作之画,双方各执一词,但国内专家多倾向于真迹一说。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在江宁开元寺为僧,北宋时仍在活动。工山水,师承董源,笔墨清润,多画烟岚气象,擅用长披麻皴,以破笔焦墨点苔,较之董源更为雄秀奇逸。传世真迹有《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山居图》(日本斋藤氏藏)与《溪山图》(藏处不详)等。另外,历来被断为巨然真迹的《层岩丛树图》、《萧翼赚兰亭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溪山兰若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属另一种面目,山上布满被称“矾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